返回
顶部

修改密码

坚守使命 赋能变革:为拔尖创新人才培养奠基——北京市西城区2024教育科研月北京师范大学亚太实验学校现场会成功举行

为深入贯彻党的二十大关于“全面提高人才自主培养质量,着力造就拔尖创新人才”重要部署,进一步转变育人方式,切实落实“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教育使命,北京师范大学亚太实验学校近年来充分发挥贯通培养和整体办学优势,在促进学生核心素养培育和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基础上,深入探索拔尖创新人才一体化全贯通培养机制,扎实做好中小学拔尖创新人才培育筑基赋能工作,取得了良好的育人效果和阶段成果。 

本场研讨会基于学校“教育浸润生命”核心理念及北京市教育科学“十四五”规划校本研究专项课题《新时代中小学拔尖创新人才培养途径策略的实践研究》的实践探索和阶段成果,在基于普育常态课堂探索的基础上重点展示学校基于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多样化、特色化、个性化课程建设及其资源开发实践成果,系统汇报学校基于创新素养培育面向全体、差异和个体的拔尖创新人才培养体系和机制。

研讨会首先进行了两节研究课及戏剧课程观摩。由赵超老师执教的高一地理课《土壤的分析与改良》,通过发现校园内绿地和五谷园菜地的植物长势差异,进行土壤分析与改良方案设计的课题研究,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提升学生创新思维、开放合作和坚韧严谨的品质。

由靳静娜老师执教的九年级数学课《人脸识别中的数学》,通过介绍灰度图像与二进制的关系,以及二进制在LBP编码中的应用,为学生深入理解人脸识别技术提供技术支持。鼓励学生保持对科技的好奇心,积极探索数学与科技的融合,为未来的科技创新贡献自己的力量。

由七年级遨游班学生带来的戏剧《宝船》英文版片段,集中展示了我校戏剧教育跨学科实践活动的育人成果,体现了戏剧教育在塑造学生品格、激发创新思维方面的重要作用。学生们在角色塑造与剧情演绎中,感受到了善良、正义、勇敢、团结的力量,学会了责任与担当,同时也运用英语努力讲好中国故事。

研讨会还安排了三位老师从“指向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高新实验室课程开发与实践”“基于创新素养的社会性科学议题学习贯通课程实践探索”“STEAM教育理念下初中理化学科实验创新综合实践探索”等三个维度做专题报告,展示了我校在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相关课程建设及资源开发方面的创新与突破。董浩伟老师从响应时代需要,以服务于国家重大战略为目标,讲述学校科技科学高新实验室特色课程开发与实践在教学中的应用,在培养学生实验和学术能力方面发挥的作用和取得的成就;武慧娜老师介绍了采用社会性科学议题课程教学模式,新型的教学方式,打破学科壁垒的跨学科学习,建立多元化评价体系及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等,助推学生全面发展和核心素养落地;陆友倩老师结合新课标,贯彻STEAM的教育理念,在课堂学习的基础上积极开展理化学科实践、组织进行特色和创意实验制作,挖掘学生学科兴趣、培养学生动手实验能力,启蒙学生创新创造。

徐向东校长进行了主题为《中小学拔尖创新人才培养途径策略的实践与思考》的报告,从问题现状、实践过程、实践途径策略、实践成效等方面,系统梳理了学校在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方面的研究工作,展示了培养目标设立、课程体系设计、教学方法创新、评价体系改革等研究成果,也提出了思考与展望,在未来的研究及实践中,我们的教师将不断学习探索拔尖创新人才成长规律,基于创新素养的培育不断转变教育观念,改进课堂教与学的方式方法,完善教育和学习评价,提升学生学习力和创造力。

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博士,北京师范大学科学传播与教育研究中心副主任李亦菲教授对学校多年在基础教育拔尖创新人才贯通培养方面的探索与实践给予了高度评价,肯定了学校在相关领域的持续研究,从“全学科阅读”“一体化德育视域下家校社协同育人体系”到“1+3”实验项目的推进,都是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有效路径。

来自西城区教委、西城教科院、西城科技馆、北师大基教部以及北师大附属学校、西城区各中小学、京津冀各友好学校等领导、专家和教师等、包括学校家委会家长代表在内约200人出席。与会者对学校在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方面取得的阶段性成果表示赞赏,并提出了宝贵意见,为后续研究指明了方向。

北京师范大学亚太实验学校将以此次研讨会作为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又一起点,努力创设适合人才成长的教育生态环境,让学生不但获得突出的学业成就,更能提升自我认同,感受存在价值,体悟生命的意义,成为国家和社会需要的德才兼备的栋梁人才。

 

撰稿人:赵金龙、王雅萍